(资料图)
自2017年出台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了5年多,每年投入数万亿计,取得了很大成绩,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。但是,也应该承认,5年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存在很多问题,特别是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没有突破性办法,大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大效果。微观上,农民收入和可支配现金流并没有获得突破性增长;宏观上,扩大内需和建立内循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。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过去5年的乡村振兴工作做些反省,以便于下一个5年取得更大的成绩。一,是否舍本逐末了?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,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总要求是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,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。上面这段话说的很全面了,很清晰的。怎么抓落实呢?抓工作要抓重点、抓纲。重点是什么?毫无疑问,是农民收入及可支配现金流的突破性增长。这既是实现乡村振兴微观目标的基础,又是实现乡村振兴宏观目标的基础。抓乡村振兴工作,如果不抓农民收入及可支配现金流的突破性增长,而抓其他,就是舍本逐末了。农民收入由五大收入构成,一是生产性收入,二是经营性收入,三是劳务性收入,四是政策性收入,五是财产性收入。5年来,农民的五大收入似乎都没有突破性措施,农民收入实际上也没有突破性增长。农民可支配现金流由三部分构成,一是收入,二是个人信用,三是家庭资源资产变现。5年来,这三部分都没有任何突破性改变。乡村振兴每年数万亿计的投入,而农民收入及可支配现金流没有突破性增长,就会出现两个不可持续:一是投入不可持续;二是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不可持续。这也证明“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”可能是假振兴、伪振兴;农民收入及可支配现金流没有突破性增长,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,扩大内需及建立内循环的宏观目标就更不可实现了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必须要死死抓住农民收入和可支配现金流的增长这个元目标不放松,要研究突破性的举措。而乡村振兴工作的现状是,只管花钱而不管赚钱,只管活钱变死钱而不管死钱变活钱。这样干下去,不仅达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预期效果,反而会导致银行、财政、社会资本大伤元气。乡村振兴工作,是不是该反省反省了呢!?(待续)
标签: